B肝表面抗原濃度 可搭配預測肝癌風險

作者: 康紀漢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12年12月20日 下午5:56
B肝表面抗原濃度 可搭配預測肝癌風險
B型肝炎病毒量低的患者,並不代表就絕對不會得到肝癌,一項研究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的高低,將成為判斷低病毒量B肝患者日後發生肝癌風險的重要指標,臺灣B肝醫療策進會未來將致力推動醫界運用B型肝炎病毒量搭配 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黃金雙指標」,希望可以有效幫助B肝患者降低肝癌的發生。
國內每年大約有300萬名的B型肝炎帶原者,雖然目前判斷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以B肝病毒量做為判斷依據,不過,一項研究卻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的高低,將成為判斷低病毒量B肝患者日後發生肝癌風險的重要指標。
慈濟醫院臺北分院醫師曾岱宗表示,過去臨床認為病人的B型肝炎病毒量小於2000 IU/mL,就是不活動性帶原者,但是並不代表就絕對不會得肝癌,根據在臺大醫院門診長期追蹤病患族群的研究,發現B型肝炎病毒量小於2000 IU/mL的低病毒量患者,如果再以另一個表面抗原濃度的B肝指標來觀察,也就是把表面抗原濃度大於1000 IU/mL的患者與小於1000 IU/mL的患者做比較,可以發現表面抗原濃度大於1000 IU/mL的患者在追蹤15年後,他們產生肝癌的風險是低表面抗原濃度患者的5.4倍,顯示出即使是B型肝炎低病毒量的病患,還是能夠藉由表面抗原濃度的指標,來進一步區分病人得到肝癌風險的高低。
臺灣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則指出,B型肝炎病毒量小於2000 IU/mL,並且B肝表面抗原濃度大於1000 IU/mL的患者,建議每6到12個月需要做追蹤,另外,B肝策進會也將致力推動醫界運用B型肝炎病毒量搭配 B型肝炎表面抗原「黃金雙指標」,預測B肝風險,希望可以有效幫助B肝患者降低肝癌的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土異戈園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