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日期 2007/11/23 1:49:44 |文章主題: 一般訊息
趁著年輕,嘗試選擇自己想走的路,才不會有遺憾!
蔡幸芳醫師在取得小兒專科醫師資格後,毅然選擇轉換跑道,考取成大醫院精神科住
院醫師,開始接受新的專科訓練,冀望在救人的醫療服務之外,也能滿足自己心靈成
長的需求。現在蔡幸芳醫師是成大醫院精神部的主治醫師,專長在兒童青少年精神醫
學。
比起同學,蔡幸芳醫師的主治醫師頭銜晚來了5年。為何選擇比同學多走5年訓練的
路,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選擇精神科?她並不覺得這個過程是浪費,雖然小兒科的訓練
較少在精神科的診治上提供直接的幫助,但當兒童青少年精神病患同時有其他生理性
疾病時,在處理上更能兼顧身心健康的考量,也比別人多一些的信心。
「在學生時代,參加了服務性的社團,成員間會彼此分享、探討,增進對自己、對別
人的了解,也能彼此支持與引導」。會轉向選擇精神科,她說「跟大學夢想有關」。
高中前曾經致力於走向教育的路線,但大學考上醫學系,蔡幸芳醫師說,當時對醫
師這個行業很陌生,內心徬惶,但學校裡的社團夥伴給了她很大的支持力量。大三時
結識了老師王雅琴醫師,王醫師是小兒科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雙專科醫師,正好給了
她一個典範,同時也給她一個觀念,「當醫師也可以是從事教育,不同於老師在教室
裡教課,醫師是在診間或社會上教民眾身心健康的課」。
也因此她找到了新的方向,將職業連結上原來的夢想與人生志業,接受了成為醫療人
員的這個重任。
蔡幸芳醫師說,醫學與教育確實可以殊途同歸。像在精神醫學領域,認為小孩子受
家庭、父母的影響很大,父母親如果採用錯誤的方式或態度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會給
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從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來看,是要教父母對疾病及教養上有正
確的態度及處理方式,這跟教育的路線很相近。
她也提到,在診間有些過動症的孩子會好奇、主動地去拿診間裡的東西,這時就會
提醒他應該開口表達需求,這是在教孩子;同時也要問家長平日有什麼困擾,他們是
如何處理那些情況,經過討論,提供父母一些建議,真的像是在從事教育一樣。
蔡幸芳醫師轉向精神醫學領域的關鍵,是在小兒科第三年住院醫師時。在心裏面開始
覺得不滿足,她有把握能夠在小兒科的領域上掌握專業,但似乎無法滿足內心的需
求,因為少了在心靈上自我成長的感動,也與自己過去想要追求的目標有點距離。於
是燃起轉換跑道的意念。
王雅琴醫師的分析與鼓勵,強化了蔡幸芳醫師選擇自己所愛的信念。「王醫師說,妳
到十幾年後仍然有這個夢想,那就趁現在還年輕去做吧,不然十年、二十年後妳愈來
愈不可能去嘗試,徒留遺憾;做過了,就算認清事實不是妳所想要的樣子,至少沒有
遺憾」。王醫師還告訴她,「去做了,即使未能完成精神科的訓練而回歸小兒科,走
過必留下痕跡,這個過程所受的訓練也會對未來從事小兒科的醫療工作有所幫助;如
果真的走對了,這就是自己想要的夢想,那不就找到自己一輩子的幸福。」
回首過去5年在精神科的住院醫師訓練,蔡幸芳醫師滿心喜悅找對了方向。在醫療
專業幫助病人之外,她自己在心靈上也很有收穫──同理心,不僅用在他人身上,也可
以用在自己及家人身上。
同理心用在病人身上,就是要改變對別人建議時的態度,不要提「別人做不到」的
建議,要用病人可理解、願意接受的方式,考慮病人的能力,這包含了社會、家庭、
文化等不同層面的影響,每位病人的能力與背後的原因都有其獨特性、弱點與侷限
性。而在診療的過程中,同理心的感受更深,溝通技巧也在進步中。
同理心的角度與溝通技巧的進步,也能用在自己的身上。蔡幸芳醫師說,過去自我
要求很多、很高,也有很多的自責;但從診療病人的過程中反觀,既然建議別人要接
納自己,不是應該也要接納自己的缺陷與不夠完美,這也是一種成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中,已是最主要的疾病,占了就診人次
的一半以上,盛行率依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的診斷標準則已可
達12%,意指100個人當中有12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沒規矩、故意、調皮、很白
目,幾乎是一般人對於這種小朋友的印象,連老師都非常頭大,會提醒家長帶孩子去
看醫師,但也常遭家長認為當老師的不夠包容,也不了解小孩的脾氣,形成另一種緊
張的關係。
成大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幸芳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這種小朋友
不只有調皮的問題而已,通常還會伴有其他的症狀,包括:注意力缺陷、過動、衝
動,及持續一段時間影響功能的表現。所謂的功能,指的是人際關係、學業、學習、
自信、情緒、工作、自我規畫、自我照顧的表現。
蔡幸芳醫師指出,過動兒有一些特性,最基本的就是活動量大,有如小馬達一般,
精力無窮地跑來跑去,坐不住,扭來扭去,上課很愛跟人講話,動別人的物品,動手
拍打他人等,經常會發現身上有受傷的痕跡。
過動兒比較衝動,想到就說,加上比較不懂社會情境,常會說出不得體的話,課堂
上不等候老師說完問題就搶著發言,有時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沒耐心去等待及輪流。
注意力不足也是常見的症狀,常會分心,粗心大意,忘東忘西,沒注意聽別人說話,
像在做白日夢。而這些狀況都不會只是在學校才發生,會在不同情境出現,在家裡也
會有同樣的狀況發生。SUKRVSQFNXHGXWZPRGXHOVQHZVSUQLWSKS"VWRU\GL
也因為這些症狀及特性,在還沒有被診斷出來之前,過動兒常會被認為是故意的,
有些家長以責打來教訓他們,越打越兇,有些就成為「兒童虐待」的個案。其實有些
過動症會有體質上的遺傳家族史,他們的父母可能也是有這些特質,因此無法完全控
制自己的衝動與情緒。
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接受過訓練,蔡幸芳醫師表示,
或許是台北的資源比較充沛、學校教師的觀念比較先進,學校老師會注意到孩子這方
面的問題,先做過一些評估及填寫量表,鼓勵家長帶孩子去求診,甚至是老師陪同家
長及孩子去就診,並帶了評估資料或紀錄給醫師做參考,之後也很關心孩子的改變。
蔡幸芳醫師說,過動症是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所造成的腦功能障礙,在藥物治
療下,會有七成的改善率,成效算是相當好的,而且沒有明顯副作用,如果再配合行
為治療,與衛教父母如何去管教過動兒,效果會更好。
她說,這些過動症狀幾乎在12到20歲間會緩解,不再影響他的功能表現,到時可以
考慮停藥觀察,有必要時才恢復用藥。一般來說,會有約15%的過動兒其症狀會持續
到成人。
蔡幸芳醫師指出,雖然症狀隨著年齡會緩解,但及時的治療還是必要的,因為治療最
重要的目的就在於避免症狀所衍生的後遺症,例如人際關係差、學業表現差、自信心
低落、憂鬱、焦慮、工作不穩定、不遵守社會規範,甚至服用非法藥物等犯罪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土異戈園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