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過動的孩子
分享在我的Facebook分享在我的Plurk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發文
台灣每100個學齡兒童,約有5~7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推估有20萬以上的兒童受它所苦。尋求正確管道就醫的不到2萬人。 ——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兒童發展中心主治醫師王明鈺

原文出處:康健雜誌 2007/12/01第109期 作者:黃惠鈴
「我認了,我必須承認自己的孩子是個過動兒,我明白了,我必須清楚知道她過往所犯的錯誤都是無心之過,我錯了,我必須坦承因為是個麻麻,對於以前錯誤教育管教方式及自以為『你應該如此』的心態感到抱歉。
 對誰抱歉??當然是我那可愛的NIKI,因為麻麻的關係竟然沒能在第一時間發覺她的特別,正因為如此,害她飽受壓力及精神上的傷害,也許……當麻麻的我才應該去多學習,學習用更大的寬容去包容她(而不再像個潑婦罵街,隨時就想發飆,亂罵人)當麻麻的我應該去多學習,學習放慢自己的腳步跟隨她(而不再像趕火車一樣,一直催促她快快快)……」
 這是摘錄自過動兒家長心情分享網站,一篇由「NIKI麻麻」所寫,名為「我要重新學習當個媽」短文的部份內容。
 沒有一個家長一開始就知道怎麼教養孩子,什麼才是稱職的父母,尤其當家中寶貝是過動兒時,壓力更大。
 面對醫療是過動兒家庭的第一步,很多家庭可能就先過不了這一關,未必願意面對真相,抱持「孩子長大就會好」、「孩子本來就該動,不動才奇怪」或怕被貼標籤等心理,卻步不前。
 就算有勇氣帶著孩子求醫,但在漫長生活中,親子互動也是一大挑戰。
 「不是聲淚俱下四個字可以言傳的,」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秘書長蔡美馨說。身為兩個孩子都是過動兒的母親,並從事十多年過動症輔導工作,她聽到許多家長不解「明明已很用力教,怎麼會教得反目成仇?」不知如何是好。有些書更直接說這些孩子是「磨娘精」,很難管教、教了又很難看到成果。
 她甚至聽過家長因為教養挫敗無力,威脅孩子:「我也想放棄你!」尤其每天晚上可能都得緊盯孩子乖乖作功課,雙方拉鋸到半夜,天天上演「親子劇午夜場」,讓家長精疲力竭。
 但,孩子真的難管教嗎?

家長也需被治療
 「過動兒的治療,最主要在治療父母,改變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張學岭過去接受《康健雜誌》訪問時曾如是說。
 蔡美馨雖有社工、特教的學歷背景,但十幾年前,當念幼稚園大班的老大被診斷出過動症後,她也經歷一段以淚洗面的過程,怨嘆不管怎麼努力,都沒有成效。
 她坦言,曾有認為孩子「不為」的迷思,尤其老大的智商超過140,怎麼可能教不會?直到看到孩子的腦部影像,學到因為大腦不活化影響孩子,她才領悟,孩子真的做不到、真的「不能」。並且看到老大不快樂,面對過動症更嚴重和有智能問題的老二,她懂了:要求要少,愛要給更多!
 「家長經過學習,會知道要先做好親子關係,」蔡美馨提醒。
 其次要開展孩子的優勢,同時優勢不一定是課業上的要求,而是從孩子的興趣出發,看到孩子的優點。
 無奈,不少家長還是執著孩子的課業成績。沒細想,孩子的專注力不足,等於地基沒打好,父母卻硬要求孩子有課業表現,「你會要了孩子的命,」蔡美馨說,如果真的了解孩子的困難,就不會一直叫孩子寫功課、作評量、再加補習……。
 原在神經內科行醫十幾年,因為兒子有過動症而投身中醫研究,並在台東執業的曾綺華醫師,有次在外碰到一個過動兒的爸爸牽著狗在運動,她問對方:「怎麼不帶孩子來?」對方說:「孩子去補習」,因為他覺得孩子在校不能專心讀書,必須加強課業。
 曾綺華聽了又好氣又好笑,回問他「如果孩子在學校都不專心了,在補習班能專心嗎?」讓她忍不住呼籲,父母要反省、調整心態,最該在乎孩子的健康、人格發展,而不該是課業。

你會讚美孩子嗎?
 家長也要懂得情緒管理。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常在診間碰到過動兒的家長當著醫護人員的面,動手打孩子。他制止對方並要求立約不打小孩,但還是有家長回家後又控制不了情緒。
 「很多家長打了(孩子)會後悔,」葉啟斌說,有時不能期待家長完全了解過動兒不是欠缺管教、故意搗亂,但為了不陷入惡性循環,家長要把握「快」、「慢」二字訣。
 首先要「快」,快一點帶孩子就醫,把握10歲以前的黃金治療期;接著要「慢」,家長要放慢腳步,不過份要求孩子;也要教孩子慢,因為過動兒常不假思索直接反應,可能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所以要教孩子有停、看、聽的「煞車能力」。
 家長、周遭大人的負面態度,更會深深影響孩子。
 蔡美馨經常穿梭不同校園,跟過動兒互動。她心疼地發現,一些國小高年級的過動兒會罵自己是「白癡」、「笨蛋」,即使當被人誇讚時,也不能開心接受,還告訴她「阿姨,我就是笨蛋,不用讚美我。」
 另外,有些過動的孩子之所以會說謊,「(可能)是父母逼出來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語重心長。
 當孩子預期他照實說出自己的作為時,會惹來一頓責罰,他索性閉嘴不講,是說謊的第一步。一旦事證確鑿,但卻強辯否認時,就是更嚴重的說謊。
 「看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吳佑佑提醒,如果你真的在乎一份親密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常掉東西、常把環境弄得亂七八糟,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低標準,別讓孩子常面對你板起臉數落。
 年逾耳順之齡的她笑道,自己小時候雖沒有衝動、過動,但應該是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常跟不上別人說話的邏輯跟節奏;家中三姊妹中,排行老么的她也不是最聰明的。但她母親一直認為她很好,不斷誇讚,頻率之多,甚至一度讓不覺得自己真有那麼好的吳佑佑反彈,希望媽媽不要再誇獎了。
 可是為人母、還有在診間或對外演講與家長互動中,她深感小朋友的學習效果好不好,不是重點,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更重要,慶幸有母親當年的鼓勵,讓她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

幸福,從改變開始
 每個過動兒家庭都有不同的故事,也絕沒有一張快捷票,能讓過動兒家庭簡單到達幸福之地,但願意看到孩子的需求,接納並幫助孩子,絕對是可更快達陣的燃料。
 正如過動兒家長、台南縣副縣長顏純左所說:「孩子一定是帶著祝福跟使命來到地球上,上帝給我們(過動兒家長)的教科書比別人厚!」

過動兒的父母守則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提出一些通則,建議家長可以這麼做,營造溫馨的家:
 1.對你的孩子展現滿滿的愛 孩子需要聽到自己是被愛跟讚賞的。只關注孩子的負面表現,不斷挑剔,會破壞你們的親子關係,並且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如果以言語表達愛意的方式,孩子不怎麼能接收、理解,那麼,一個微笑、輕拍他的肩膀或一個擁抱,都能流洩你對他的愛。
 2.要有耐心 在管教孩子時要儘量保持耐心和冷靜,即使面臨孩子已經不受控的狀態。如果你能冷靜,孩子也比較能靜下來。
 3.樂觀以對 不論對你自己或對孩子,對改善的程度不要抱持過度期望,要理性。
 4.花點時間從跟孩子的互動中,領略樂趣 費心接受並且欣賞孩子個性的不同面向,並沒有那麼難。想要做到這點的其中一個最佳方式,很簡單,就是花點時間和孩子共處:最好是你們兩人的私密時間,不受其他孩子或大人干擾。每天試著給你孩子更多正向而不是負面的關心。
 5.試著把家中的吃飯時間、午睡和就寢時間固定下來 你可以用大月曆標示出接下來將發生的特別活動。過動症的孩子比較不能接受和不能調整變化。
 6.確認孩子得到休息 試著避免孩子過度疲勞,因為疲累通常會讓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情惡化。
 7.找出孩子的「罩門」 儘量避免製造孩子的困境。例如,明知孩子不能專心,就不要帶他去聽冗長的演講。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也提醒家長,把孩子的「動」變成合理:「假如動是他的本能,就不能限制他,否則會多痛苦?」相反地,她鼓勵家長要觀察、了解孩子的極限,協助孩子融入環境。
 例如,如果非得帶孩子赴宴,但孩子不能長時間久坐,家長可以遲點兒赴約或縮短與會時間;或在赴約前讓孩子稍微餓一點,聚會時孩子可能比較會專心吃東西。
 另外,她建議家長要教孩子動得比較得當。例如,在操場動比在教室裡動,來得恰當。幫孩子選休閒活動時,也要選適合孩子脾性的環境。
 8.運用暫停做某件事的隔離處分,或取消某種權益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暫時和太社交刺激的活動隔離開來,可以非常有效。但這樣的隔離處罰時間應該相當短,可是又長得足以讓他回復正常。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希望中斷和去掉失控的行為,雖然不見得適用每個孩子,但許多家長發現這是處理過動或衝動的孩子的行為時,最好的工具之一。
 吳佑佑也建議,家有衝動型的孩子,不妨訓練、提升他的挫折忍受力。例如,當孩子的年紀還小時,要給什麼東西前,可以告訴他「數到三」,數完後才給,刻意培養孩子有「等」的能力。
 9.有組織 幫助孩子組織並把每天該做的事都記在本子裡。確定孩子有個可安靜讀書的空間。
 10.找出方法增進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律感 過動症的孩子通常在藝術、音樂、舞蹈、體育技能(如空手道)等方面,表現優異。但不要強逼孩子參加他能力不及的活動。
 11.交代孩子時,說話簡潔並可作示範 慢慢地、沈穩地說,並且很明確具體。一次給一個指示,同時說明時要停下腳步並和孩子目光交會。
 12.你自己也要休息 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壓力過大,事情不會變得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土異戈園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